台灣如何因應碳關稅? 專家:碳費先行3年再銜接碳稅

歐盟正式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,台灣碳定價腳步要加快,專家建議,2023年前碳費先行,但2026年歐盟正式收取碳關稅時,台灣碳費應改由碳稅銜接才能拉高稅率,財政部現在就應啟動立法工作;學者指出,無論利用碳費、碳稅或碳交易工具,都應該確保達到減碳效果並減緩經濟衝擊兩大目標。

環保署去年底提出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僅授權徵收碳費的法源,費率仍有待子法訂定,台灣環境規畫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,先前他跟立法委員洪申翰提出的草案當中,針對碳費收取方式則訂定相關原則,費率必須反映排碳外部成本才能履行減碳目標,如此未來環保署在子法訂定具體費率時就必須納入評估,若費率過低表示與母法不合,若業者抱怨費率太高,母法精神也可作為依靠,對執法推動更有效果。

針對台灣碳定價工具,趙家緯指出,環保署本就設有碳交易制度框架,但台灣碳排放集中於少數業者身上,總量管制交易效率可能不高,因此台灣先實施碳費是可行做法,問題是碳費收取後屬於環保署特種基金,若規模太大不易管控運用,因此碳費並非長久之計,即使每公噸只收50元台幣,總碳費也可能累積到100億元台幣以上。

趙家緯指出,目前歐盟每一公噸碳價格為50歐元(相當於台幣1981元),到了2026年正式徵收碳關稅時可能漲到70歐元(相當於台幣2311元),若台灣碳費無法跟上國際水準,出口歐盟還要多繳差額。另一方面,台灣每公噸碳若真的收到2、3000元台幣,每年將可達到5000億元台幣以上的資金規模,這麼龐大的數字很難由環保署獨立運用,應由財政部收取稅費,並作為國家總體預算的統籌分配。

趙家緯說,2023年前碳費可以先行,也可以先收取較低價格,但一開始就要說明未來會漲到多少,提供漲幅趨勢讓外界有心理準備,到了歐盟2026年正式收取碳關稅時,台灣碳費就應改制為碳費,財政部現在就應準備立法工作,才能於2026年順利銜接。

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李堅明說,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主要是讓全球負擔相同的碳成本,而碳成本包括碳稅、碳費或碳交易所購買的碳權,出口產品時都可以作為證明提交給歐盟,不過台灣若徵收碳費,就不能同時徵收碳稅,因為這樣等於是對同一筆碳收取兩筆費用,除非碳費跟碳稅收取對象有所區隔才能共同實施。

李堅明說,無論台灣要透過碳費、碳稅或碳交易來應對,都必須達到「環境有效」以及「成本有效」兩大原則,環境有效指的是運用的工具要能夠真的減碳,對環境有具體改善,成本有效則是讓產業有多元方式應對管制措施或付費制度,減緩經濟衝擊。

歐盟環保署減碳

 

 

 

來源: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43/5604361